5月初,我院学生第一党支部邀请俄罗斯研学团参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中俄文化交流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开启汉语学习的奇妙之旅,到享受文化体验的多彩盛宴,再到探寻礼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每一场活动都充满了惊喜与收获。
01
中俄汉语桥
首场“中俄语言桥”汉语课堂在1209教室温暖开讲。英语22A4班王彦岌同学以“文化摆渡人”身份登场,课堂氛围渐旺,中俄学子在欢声笑语中开启了一场汉语探秘之旅。
语音学习环节,俄罗斯学子化身“声调模仿者”,跟随王彦岌手势起落,用肢体语言演绎“ā á ǎ à”的抑扬顿挫。当被问及拼音的深意时,马大伟同学妙喻道:“拼音是开启中国文化的密码锁,每个声调都是一把独特的钥匙。”课堂瞬间沸腾——俄罗斯留学生们纷纷掏出用拼音标注的中文歌词本,汉字与音符在跨文化对话中交织成诗。
生活对话练习环节,简单的日常问候被赋予了戏剧张力。腼腆的同学在众人鼓励下,鼓起勇气用生涩却真挚的汉语说出“我很好”,话音未落,掌声已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刻,语言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心与心碰撞的火花,文化差异在真诚互动中悄然消融。
02
中国文化体验活动
第二场沉浸式体验活动于1209教室启幕。英语22A1班李思宁同学化身“文化信使”,以一曲《茉莉花》的清雅开场,为俄罗斯师生铺开一幅“江南烟雨入茶香”的东方画卷。
"未饮茶香已入魂”,李思宁以茉莉花为引,将茶道与诗词交织融合。俄罗斯师生轻抿碧色茶汤,闭目间恍见姑苏城外“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采茶盛景。李思宁逐句拆解《茉莉花》的婉转旋律,俄罗斯学子以俄式热情演绎东方曲调。茶烟袅袅中,有人低吟俄语版《茉莉花》,有人用中文轻诵“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茶盏轻碰间,中俄文化在茶香里悄然相融。
茶香未散,团扇与脸谱DIY已秒变“文化实验室”。俄罗斯学子手持毛笔,在素白团扇上晕染出水墨江南:有人临摹青绿峰峦,有人挥毫写下“茶香”“花语”等汉字;脸谱创作区更是脑洞大开——传统红白脸谱被赋予北极熊、套娃等俄式元素,打造出“跨文化京剧侠”。当水墨团扇与混搭脸谱并置展出时,茶香中的江南诗境与手作里的文化创意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若说茶香与手作是文化的静默沉淀,放风筝环节则将这份积淀化作翱翔天际的宣言。中俄学子携手组装风筝骨架,用丙烯颜料在绢布上挥洒创意:当数一只只风筝扶摇直上,系于尾翼的祝福笺随风飘扬。纸鸢载着青春的期许,在晴空中划出一道道文化交融的轨迹,恰似茶香里未尽的余韵,在云端续写着中俄青年的跨国诗篇。
03
礼物文化之旅
第三场活动是“礼物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分享会,带领俄罗斯友人踏上一场跨越千年的“礼物文明巡礼”。英语23A1班的张尹杰作为主讲人,以《诗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起兴,解构礼物作为“情感契约”的东方智慧——从商周青铜鼎的礼制威仪、和田玉璧的君子之德,到中世纪骑士剑鞘镌刻的家族纹章、战马缰绳缀饰的圣徒勋章,礼物流转间,人类对“互惠”与“联结”的追寻始终如一。
商周青铜鼎的饕餮纹是权力契约,中世纪骑士剑鞘的家族纹章是生死托付,唐宋螺钿漆器的贝母光则是匠心独白。当大屏闪过螺钿工艺的千年脉络,俄方学员惊叹:“中国匠人竟用贝壳拼出三千年前的星空!”螺钿DIY环节带领俄罗斯研学团动手制作螺钿,沉浸式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在实践过程中,大家积极交流,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这一系列活动为俄罗斯研学团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不仅让他们收获了知识与快乐,更增进了中俄双方的交流与理解。未来,学生第一党支部还将继续举办更多精彩活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