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外语学院第五届学术年会顺利召开。此次年会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主题,汇聚全院教师,共同探讨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新趋势、新挑战。
沈乐敏
徐侠民
年会由学院党委书记沈乐敏主持。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徐侠民代表校领导对年会的召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肯定了外语学院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获得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徐侠民还对外语学院秉持的“教学立院、学术强院、竞赛亮院、文化兴院”办学理念表示赞赏,并鼓励学院继续在学校新的发展阶段中勇攀高峰。
徐赛颖
王琦
本次学术年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家主旨发言,第二部分为分会场汇报环节。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徐赛颖和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琦两位专家首先进行了主旨发言。徐赛颖副教授就国社科课题申报进行了指导,他从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之处、预期成果、研究基础、参考文献等方面为老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申报经验和策略。王琦教授则通过“一聚二化三融”向我们分享了AI赋能的中国故事宁财国际传播实践。两位专家的报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给现场教师带来了启发与收获。
王洪林
在分会场环节,文学翻译组和文化教学组分别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文学翻译组由副院长王洪林教授主持,围绕翻译符号学研究前沿动向、中国文学英译传播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王洪林首先作了题为《翻译符号学研究前沿动向》的报告。她深入剖析了翻译符号学的发展历程,从哲学观流变、超学科发展趋势以及中性符号学的视角,探讨了翻译符号学的未来发展路径,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曾玲玲
随后,曾玲玲副教授以《中国文学英译传播——以亚马逊跨文化出版为例》为题,分享了她在文学对外译介和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她详细分析了亚马逊跨文化出版对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其成功经验,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魏慧敏
魏慧敏博士在题为《回译的国别意识——以<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为例》的报告中,强调了回译过程中国别意识的重要性。她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属地信息的缺失可能引起文化甚至政治解读的偏差,因此在进行回译时,应具备强烈的国别意识和政治敏感意识。
汇报结束后,王洪林教授进行了总结点评,与会老师针对汇报内容展开了充分交流与讨论。老师们对各汇报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依次围绕翻译与国际传播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沈乐敏
在沈乐敏副教授主持的分会场2——文化教学组,同样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沈乐敏作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论模型再构建》的报告。在习近平总书记“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指引下,结合新时代外语教育的背景和目标,她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理论模型从态度、技能、知识、批判意识几个方面进行了重构。
施敏洁
施敏洁副教授带来了《二宫尊德农村复兴与“万物一体之仁”的融合研究》的报告。她通过分析二宫尊德的农村复兴思想和“万物一体之仁”的哲学观念,探讨了二者在农村复兴实践中的融合应用。施敏洁的报告为我们理解日本江户后期的农村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张云玲
张云玲副教授对“语言游戏”论进行了浅析。她以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语言游戏的异质性、游戏规则的多样性以及“意义即使用”等观点对传统语言观的冲击。张云玲的报告为我们理解语言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饶彬
刘俊辉
饶彬副教授和刘俊辉副教授则分别就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新课程模式的构建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多模态融合路径进行了研究。饶彬的报告探讨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在大学英语传统三要素中的相互作用,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刘俊辉的报告则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和潜在应用价值。
王琦
王琦教授对第二分会场的汇报作了精彩的点评。她肯定了各项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并鼓励老师们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作为课程思政的抓手,可以在育人方面多多用心融入。另外,强调了教育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将AI与外语教学结合,定能促进学生学科竞赛的更好产出,促成学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外语学习新收获。
本次学术年会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外语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随着本次年会的圆满落幕,外语学院将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