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0574-88222105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钱湖南路8号

学子风采

校友之窗|沈翠萍:探索现代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来源: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发布时间:2024-08-12浏览:36


从万里“起航”,时光荏苒,不变的是心系母校的热忱,于盛夏再会,桃李芬芳,延续的是一届又一届外院学子对于“自强不息,恒志笃行”校训的诠释。多年来,外语学院一直着力于凸现“外语+”特色,致力于培养多方位发展的人才,我们是如今的见证者,也将会是未来的实现者。今年暑假,我们采访了毕业后在各行各业发展的校友。外院学子,走出校园,奔赴远方,他们乘风破浪,他们奋力奔跑。希望他们的经历会给亲爱的FLCer们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有一些启迪。

校友名片

沈翠萍,外语学院04届毕业生,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外语系党支部书记。她的研究方向为二语写作、二语习得、外语教育技术。沈翠萍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并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外语界》《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中国远程教育》《外语与翻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以及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等国内外重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篇。

沈翠萍曾获上海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资源项目教师团队成果一等奖,上海开放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上海开放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国家开放大学第二届英语教师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以及校级“先进工作者”“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同时她担任上海开放大学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指导教师,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专家库专家等学术兼职。


创新教学模式,引领未来发展

沈翠萍初为人师时面临的角色转换,对她来说是一段充满挑战的经历。通过在浦东分校的实习锻炼,她逐步适应了远程教育教学,并了解了开大教师的真实情况。在浦东分校的经历让沈翠萍体验到了课堂教学的美好,也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和艰辛;同时,分校领导和带教老师的指导帮助她更好地理解了教师的职责和精神,为她未来在外语系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原开放教育学院的实习则让她对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岗位的变换不仅增加了她的经验,也丰富了她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在教育教学方面,沈翠萍勇于突破固有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致力于课程教学与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面授教学到混合教学,从“3L”教学模式到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近年来,沈翠萍致力于建设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她主持建设的《英语写作基础》在线课程受到专家的高度肯定及学生的普遍欢迎。沈翠萍也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连续5个学期参与外教在线学习支持合作项目,探索基于微信的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的在线教学支持。除此之外,沈翠萍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辅导学生参加国开首届英语写作大赛和60周年校庆“我和开大有个故事”为主题的英文演讲活动,强调知识、能力、素养、实践和价值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她对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高课程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基于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她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发挥学生、教师、教材和技术工具之间的互动,在智慧教学中感知质量。

教育春风化雨,德育润物无声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教师的基本要求。多年来,沈翠萍用心准备每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她说,尽管学生来自不同背景,年龄和水平各异,但他们都怀有渴望知识和进取的心。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带着理解和关爱,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获得工作的乐趣和满足。

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先锋作用

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导师,他们用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方法引导群众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自201911月起,沈翠萍担任人文学院外语系党支部书记。在新岗位上,沈翠萍积极转变角色,迅速成长,发挥“双带头人”作用,她强化支部政治功能,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她注重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带领支部获得上海开放大学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三等奖。在疫情期间,沈翠萍积极组织抗疫捐款,加强党员思政学习,探索线上教学方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外语学科发展。她也扎实推进“四史”和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参与集体诵读《沁园春·长沙》获三等奖,积极参与校庆征文和主题摄影比赛,推动专业开拓和品牌推广。

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使沈翠萍懂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仅要立足自身岗位,主动担当作为,更要勤于学习探索,勇于开拓创新,并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