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建设  科研动态
会议 | 外语学院成功举办2021年学术年会
点击次数: 144      更新日期: 2021-12-23

为进一步提升学院学科建设水平,盘点一年来学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调动外语学院全体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全力冲刺2023工程,1221日下午,外语学院第二届学术年会于9101教室成功举办,副校长杨震峰教授及全体外语学院教师参加。会议由外语学院院长莫莉莉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副校长杨震峰致开幕辞,他对本次外语学院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对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向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表达了崇高的敬意。随后,他围绕浙江万里学院“大学梦”和硕士点增点扩面工作,就外语学院未来学科发展规划,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组织,开展高效能的科研工作;二是勇于担当,挑起学院和学校的学术、科研发展重任;三是扩大交流,加强与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最后,杨校长对外语学院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并表示学校也将为学院的学科发展提供各类政策支持和保障。

本次学术年会共十三位老师围绕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文学研究及外语教学研究四大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精彩汇报。


论坛第一部分 语言学研究

由莫莉莉教授开启本届学术年会暨语言学研究论坛的第一讲。莫院长对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前沿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进而以书评撰写和论文发表为切入点,对如何提升科研能力提出了宝贵建议。她指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学术要怀揣敬畏之心”“要一直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莫院长从自己的科研经历出发,鼓励每一位教师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保持可持续专业发展。

接着,唐宪义老师分享了中美学习者学术英语评价语的对比研究。他通过对比分析自建英语专业本科学术论文语料库及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语料库中评价语的使用频次与分布趋势等情况,总结出了中美学习者学术英语局部语法的使用特征。

张云玲博士尝试用海兰的元话语理论来分析言据性,并就科技英语中言据性的元话语功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论坛第二部分 翻译研究

王洪林博士从符号学和多模态双重理论视角切入,对跨媒介、跨模态符号表意行为进行理论分析与探讨,提出视觉多模态翻译中的跨模态意义转换和意义互指,以及多模态符号整体的跨媒介与跨模态符号表意行为等观点。

随后,陈娟老师选取建国初期儿童文学译介作品,从译者及其译介作品选择、翻译策略选取、译作影响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儿童文学中的译介研究,并总结出四大特点。

曾玲玲老师则带来她的研究成果——英国汉学家韩斌的译作接受效果研究。她基于亚马逊的读者评论分析了韩斌译作的接受效果,分析了影响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本接受效果及其主要因素。


论坛第三部分 文学研究

毛艳华博士探讨了当代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特瑞·麦克米兰小说《妈妈》中母亲主体的重构问题,以“平衡”哲学为全新研究视角,提出摆脱基于二元对立式思维逻辑的“做母亲等于放弃自我”的观点。

竺银儿博士则就《源氏物语》明石巻中的古琴曲《广陵散》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曲对推动物语故事情节发展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洋博士通过对佐藤春夫的小说《女诫扇绮谭》中“痴情”与“节烈”两个女性形象的分析,指出了作者由于过度推崇“令人怜爱之美”,缺乏对女性悲剧根源的反思,暴露出其作为男性殖民统治者的思想局限性。


论坛第四部分 外语教学研究

施敏洁老师分享了《“身教”与“身学”——中日阳明学的教育启示》。她强调,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家。“身教”与“身学”,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在实践性上体现了统一。通过“身教”与“身学”,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是教育界的良知体现。

沈乐敏老师通过对学生开展基于 PEER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发现真实的交际情境和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设计对跨文化态度、知识、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刘陆老师从西班牙语教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视角切入,对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西班牙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

最后,张帆老师以《商务英语阅读(一)》课程作为切入点,采取了基于“确定问题测验”的评价方式,在两难问题的设计、题目设置和计分方式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并运用于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中,以期构建出具有符合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评价方法。


学术的火花在年会上相互碰撞,在座的老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2021年的年末,外语学院回顾总结了一年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并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外语学院教师的学术风采,彰显了全体教师在学术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决心与毅力。


Copyright © 2011-2012  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   后台管理入口